中國制造業遭內外部沖擊,電機行業如何突圍?
發布時間:
2018-04-18 00:00
來源:
我國制造業的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擁有世界上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參與者。然而,近些年,中國制造業受到了各種沖擊,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美國近幾年出現的“制造業回流”,在特朗普上臺之后,顯得更有說服性;東南亞等國家的低人力成本,吸引了愈來愈多的代工廠搬離中國;稅負重、成本高壓得制造業難以喘息等。
電機作為傳統制造業的一員,也受到了來自各種外部壓力和內部因素的影響。面對內外多重沖擊,電機企業應該如何突圍?

美國制造業回歸是偽命題?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都一直宣稱要“制造業回流”,但據人民日報評論,美國想讓自己的藍領工人重回流水線已經不可能,無論從生產體量和鏈條完整度看,亞洲制造業在全球都屬于領先地位。
確實,在特朗普的競選綱領中,打的最多的就是制造業的牌,而原因更多是在迎合美國國內藍領階層對美國制造業外流的不滿。
1950年,美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高達40%,美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高達30%以上,而現在,美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9%,占美國GDP的比重不過13%左右,創造的就業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甚至不到10%。
確實,在制造業方面,美國逐漸丟失了絕大多數市場:家電方面、電子方面、汽車方面、造船方面,被日本、韓國、中國等占去,鋼鐵更是夕陽產業;互聯網、電腦硬件、手機生產大部分集中在中國;現在連風電、太陽能、平板顯示器、LED研發和生產也逐漸消失。
然而美國在高端制造業從來就沒有丟棄過,即使被中國超過,美國目前仍然是全球第二制造業大國。
所以美國制造業回歸,只能是回歸中低端制造業。而若是回歸中低端制造業,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者已不再對低水平的重復勞動工作感興趣,美國的工人想必也不會對此感興趣。且由于美國勞工成本較高,支出高昂工資換來價值不高的產品,美國企業也不一定會去做。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美國的失業人口已達750萬人,同時,美國還有550萬個工作崗位招不到人。
但僅僅以勞工成本高、勞動力減少來否決美國“制造業回流”,可能說服力并不是那么強。
因為美國很多公司已經開始著手大范圍應用機器人技術以應對勞工成本高和勞動人口減少的危機,并保證美國的企業具備高水平的生產效率。特斯拉的汽車工廠就是大量使用機器人技術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從而將生產線保留在美國國內的一個典型案例。
所以,特朗普宣稱的“制造業回流”,雖不能帶回更多的制造業崗位;但拋開帶回崗位,美國企業通過大范圍引進自動化生產線以降低人力成本的話,中國的制造業也就不再具有競爭力,畢竟在物流、能源、土地、經濟環境、稅收等方面,中國的成本壓力要遠遠大于美國。
當然,美國制造業雖能回歸一部分,但絕大部分是難以收回了,去工業化的國家再次工業化,還未曾有過先例。事實上,美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領域仍然是金融和科技研發等服務部門,美國也長期保持世界第一大服務出口國的地位。
東南亞國家的阻擊?
無疑,美國制造業回流,不會,但一定程度上會對中國制造業造成沖擊。然而,中國制造業遭遇的沖擊不僅于此,勞動力成本居高和生產效率低下是當下中國制造業最大的危機。
Willis Towers Watson管理咨詢公司在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相對于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中國的勞工薪資顯得太高,幾乎是這些東南亞國家的2倍,當年中國制造業生存所依靠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蕩然無存。
所以,中國制造業的生產鏈會因為勞動力價格上升而出現一定轉移,但大多數不會轉移到美國,而是轉移到印度、越南、緬甸、柬埔寨等國。如三星、英特爾、LG等紛紛將代工廠搬到越南;富士康、小米、OPPO等在印度建立廠房。
不過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力成本上升,是產業升級的結果。支付的工資吸引不了工人了,自然就該淘汰給更不發達的國家。現在中國制造的都是低端產品獲利很低又沒有核心技術,中國要走的是一條淘汰落后產能并轉向中高端制造業的艱難變革之路。
確實,目前中國在制造業上的發展目標是追趕德國和日本,但是有誰敢保證,我們的中端制造業還沒趕上德、日等國家的水平,低端制造業又被印度、東南亞等國家趕超?
且問題還不僅限于勞動力成本高,由于制造行業是一個技術和技能密集型的行業,勞動力的技能和科學素養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因此制造業的招工難比起其他行業更勝一籌。
所幸,在其他國家振興制造業的同時,我國也在大力推進和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最為直接的戰略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具體的發展和振興制造業的戰略,智能制造作為五大工程之一被重點提及。這也預示著未來制造業乃至整個工業領域的半自動化、自動化生產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所以,飛速發展的自動化生產和機器人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行業改革的陣痛,巨大的國內市場容量、強大的財政支持力度也為國產機器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在日前于上海舉辦的峰會稱,到2020年,中國將力爭把機器人滲透率提升到每萬名工人有150臺。此外,中央財政對包括自動化在內的中國智能制造繼續加碼,預計國家撥款將達到52億人民幣。
而且,如果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得快,可能連丟給印度、東南亞等國的產業都能拿回來一部分。
自動化生產助陣電機企業
如上文所言,隨著制造業生產成本上升,中國制造業低成本優勢正在喪失;而且中國還面臨著發達國家回歸制造業,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加速追趕的雙重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減少在人工方面的支出,增加在自動化生產方面的支出,推動行業走向工業4.0,這對于制造業的未來的發展創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身處國家政策扶持、現實狀況要求等大背景之下,身為制造業企業中一員的電機行業也很有必要關注和發展自動化生產。
而且,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智能汽車、智能硬件、智能工廠、智能家居將成為新的市場驅動力。智能時代的電機對速度、位置、轉矩的精確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國大多數電機企業需要盡快解決驅動和控制方面的技術落后困局,利用最新的材料技術提升產品品質,利用自動化生產以提高產品質量,以提供符合時代需求的產品。
相關新聞
一條條生產線開足馬力,一位位工人干勁十足,一個個項目追趕進度……濃濃年味未散,長沙各大產業園區里,機器聲與人聲交織出新春奮斗的序曲,處處透露著企業新年奮起搶生產、抓訂單的信心和決心。
電機訂單排到了4月底!長利電氣生產火力全開,全員進入“加班模式”
“這段時間訂單量大,年前我們還有幾十臺電機要交付,工人都在爭分奪秒趕生產。”長沙長利電氣有限公司(簡稱“長利電氣”)生產主管毛強介紹,2024年以來,公司電機訂單量一路“狂飆”,始終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信用進園區 共話天心誠”長沙天心經開區首度直播“探店”進企業
2024年12月20日上午10:30,長沙天心經開區攜手長利電氣,以“信用進園區,共話天心誠”為主題,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百行誠信面對面”網絡直播訪談,實地深入走訪企業生產車間,暢談“天心誠”背后的故事。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19日訊(全媒體記者 聶映榮 通訊員 周天直)加強信用建設,推動企業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對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市場公平競爭、防范市場風險具有重要意義。8月19日,長沙市舉辦以“信耀星城,共贏未來”為主題的市場主體信用評價AAA級企業頒獎盛典,既展示了長沙市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工作成果,又激勵了信用卓越企業。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11日訊(全媒體記者 匡小娟)小到照相機的自動聚焦、醫療手術器械的精密控制,大到驅動輪船螺旋槳、冶金行業破碎機等大型設備……電機其實充斥著生活的各個角落,在市民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地方,持續為機器提供動力。10日,記者前往位于天心經開區的長沙長利電氣有限公司(簡稱“長利電氣”),探一探這家從事中大型電機生產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里藏著的動力秘密。